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yè)資訊 ? 助農(nóng)增收 ? 正文

福建寧德下岐村:走下連家船,走上小康岸

發(fā)布日期:2020-07-21??瀏覽次數(shù):1516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核心提示:白馬江畔,天高云淡,海風習習。盛夏時節(jié),走進依山傍海而建的福建寧德下岐村,樓房鱗次櫛比、整潔有序,一條寬敞筆直的街道,從村頭延伸至村尾。沿街走入村落,商鋪林立,物流通達;織漁網(wǎng)、送漁獲,青壯年來來往往;路邊上,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一派和美景象,令人羨慕不已。福建寧德下岐村新貌(無人機拍攝)。 福建日報
 白馬江畔,天高云淡,海風習習。

 

盛夏時節(jié),走進依山傍海而建的福建寧德下岐村,樓房鱗次櫛比、整潔有序,一條寬敞筆直的街道,從村頭延伸至村尾。沿街走入村落,商鋪林立,物流通達;織漁網(wǎng)、送漁獲,青壯年來來往往;路邊上,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一派和美景象,令人羨慕不已。

 

福建寧德下岐村新貌(無人機拍攝)。 福建日報社供圖

 

誰曾想到,就在幾十年前,這群人經(jīng)歷著怎樣的貧困。

 

往昔

 

早年下岐村的居民都是船民,他們一家?guī)状藬D在一條長七米、寬不足兩米的小木船上生活,以天為蓋海為廬,居無定所,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因為家連著船、船連著家,也被稱為“連家船民”。

 

那些漁船大都是破敗不堪的,沒有電、沒有水,低矮、昏暗、潮濕。“一條破船掛破網(wǎng),祖宗三代共一船,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說的就是他們的生活。

有的漁民連船都沒有,只好在岸上用油毛氈、編織袋搭一個窩棚,夏熱冬寒,難擋風雨。他們常年在漁船上打魚、生活、居住,久而久之腳都是彎的,常被取笑為“曲蹄”。生活的貧困加上社會的歧視,使他們懷有很強的自卑心理。

 

過去的連家船民。 福建寧德下岐村村委會供圖

 

下岐村村民江五全已年近半百。他說:“以前居住的漁船頭部的船艙是用于儲存淡水的,第二個艙用于存放捕來的魚蝦和一些捕魚工具;漁船中間部分是生活區(qū),存放一些大米、棉被,吃飯睡覺都在這;船尾部用黑色罩子圍起來的就是衛(wèi)生間。”

 

江五全家里兄弟5個,18口人和所養(yǎng)雞鴨分三層都擠在一條船上,后來實在擠不下,家里再添置一條船,給大哥分家住。天氣好時,開船打魚,在沿岸與村民交換糧食,生火煮飯、洗衣洗澡全在船上。

 

海上的漂泊生活非常危險,有時大人出海干活,只能把孩子用繩子綁在船上,防止不小心墜落。江五全噙著淚水回憶說:“1996年臺風‘賀伯’是狂風夾著暴雨襲來,那夜風大雨大,鄰居老陳家的船被風打翻了,一夜間一家子就這樣沒了,那個慘哪!”

 

以船為家,終日漂泊,維持生計本就困難,讀書對于當時的船民是一種奢望。“我是家里5個孩子中最小的,家里商量著送我去讀書識字。為了讓我讀書,父親不知求了多少人,岸上沒有家,只能寄居岸上人家,誰家多張床就住那。我睡過百家床,嘗過百家飯。上到二年級時,家里實在供應不上,我也就輟學了。”江五全黯然回首。

 

改變“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生活,是每一位連家船民的夢想。

 

關懷

 

彈指幾十年,今昔大變遷。這樣翻天覆地的滄桑巨變,最初源自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同志的深切關懷。他曾說:

 

“在寧德、福州和后來到省里工作期間,我多次到這些群眾的家中走訪,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使這些困難群眾徹底擺脫貧困、安居樂業(yè)。”“我心里感到很不安,就想決不能讓鄉(xiāng)親們再漂泊下去了。”

 

1988年,習近平同志赴任寧德地委書記,一上任,他就頻頻下到基層,其中,連家船民困窘的生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5年,習近平同志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后,多次下基層調(diào)研連家船民的生活境遇。他下定決心解決連家船民上岸問題。

 

1998年12月,習近平主持召開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現(xiàn)場會,專門研討連家船民上岸定居政策,親力親為推動連家船民上岸。

 

他在現(xiàn)場會上動情地說:

 

“古人尚且講‘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我們共產(chǎn)黨人看到群眾生活如此困苦,更應感到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沒有‘連家船民’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小康。這件事非做好不可,要讓所有的‘連家船民’都能跟上全省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實實在在地過上幸福生活。”

 

他還提出很多具體務實的意見,解決船民上岸、定居、樂業(yè)一整套問題。這個現(xiàn)場會開完以后,連家船民上岸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人上岸了,心也上岸了。

 

1999年,橫山新村(連家船民安置點)動工儀式。福建寧德下岐村村委會供圖

 

2000年,習近平同志再次前往下岐村,考察連家船民搬遷上岸后的生活情況。在這次考察中,他強調(diào):

 

“我們不僅使他們搬上來,住下來,還要讓他們富起來,真正安居樂業(yè)過上好日子。”

 

經(jīng)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到21世紀初,“連家船”現(xiàn)象在福建基本消失,數(shù)萬人告別了風雨飄搖的生活,過上了安穩(wěn)日子。

 

奮進

 

“滴水穿石”二十年,“久久為功”換新顏。

 

20多年來,下岐村用不斷向好的變化“講述”了一個從精準脫貧走向鄉(xiāng)村振興的生動故事。一個“產(chǎn)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嶄新美麗漁村,已然立于人前。

 

現(xiàn)任下岐村村支書鄭月娥1996年參加工作,親歷了連家船民搬遷上岸的全過程。“確實是非常艱辛,”鄭月娥回憶說,“當然我們黨支部也做了很多工作,從一開始很多船民不愿意搬上岸,到住下來,然后富起來,黨支部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福建寧德下岐村村支書鄭月娥正在介紹連家船民的過去與現(xiàn)在。 求是記者 柴瀟凡/攝

 

在村委會幫助下,江五全開始海蟶養(yǎng)殖,還參加了技能培訓,每年有6萬多元收入。2015年,他從事外海捕撈,一年就賺到9萬多元。他說:“在我們村里,很多像我一樣的船民都沒有丟掉老本行。不過,已經(jīng)從過去的向大海討生活,轉(zhuǎn)變?yōu)橄蚝Q笠?jīng)濟、要效益。”

 

為更好地組織黨員學習黨的理論知識和開展組織生活,鄭月娥帶動成立了“水上黨校”,并按片區(qū)安置點成立了“水上黨員流動驛站”。由村里出資選購相關書籍、報紙雜志等,讓黨員群眾可就近到驛站定期集中學習,參加組織生活。下岐村還高度重視下一代的教育,1997年以前,全村沒有出過一個大學生,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200多個了。

 

福建寧德下岐村為孩子們開辟的學習、游戲場所。求是記者 柴瀟凡/攝

 

“憶往昔,居住小木舟,滿江漂泊;想今朝,岸上建新房,倍感黨恩。”每年春節(jié),這是下岐村人最愛用的一副對聯(lián)。千百年來搏擊風浪的連家船民,不會忘記過去,也從不停歇奔向美好未來的步伐。

 

求是網(wǎng)

?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免責聲明:
本網(wǎng)站部分內(nèi)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yè)機構、網(wǎng)友提供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對站內(nèi)所有資訊的內(nèi)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nèi)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nèi)容。



?
?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最新資訊
友情鏈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