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科普博覽 ? 科技博覽 ? 正文

全球首例量子糾纏渦旋光發(fā)射芯片研發(fā)成功

發(fā)布日期:2025-03-05??來源:光明日報??作者:晉浩天??瀏覽次數:447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核心提示:北京大學王劍威和龔旗煌團隊與浙江大學戴道鋅等研究人員合作,成功實現了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渦旋光量子糾纏源,研發(fā)出全球首例量子糾纏渦旋光發(fā)射芯片,為高維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片上離子與原子操控等領域開辟了新的應用途徑。相關研究成果日前以《集成渦旋光量子糾纏源》為題發(fā)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雜志。王劍威介紹,渦旋光場攜帶軌道角動

北京大學王劍威和龔旗煌團隊與浙江大學戴道鋅等研究人員合作,成功實現了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渦旋光量子糾纏源,研發(fā)出全球首例量子糾纏渦旋光發(fā)射芯片,為高維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片上離子與原子操控等領域開辟了新的應用途徑。相關研究成果日前以《集成渦旋光量子糾纏源》為題發(fā)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雜志。

王劍威介紹,渦旋光場攜帶軌道角動量(OAM),是光場調控與光量子技術的重要資源。利用光子的軌道角動量進行量子信息編碼,理論上具有無限維空間,且OAM編碼的量子態(tài)能夠在自由空間中穩(wěn)定傳播,為大容量、實用化量子通信提供了極具潛力的方案。這種OAM高容量量子通信方案已在中國、奧地利、丹麥等地廣泛采用,并應用在百公里級城內量子密鑰分發(fā)中。然而,如何在集成光量子芯片體系上實現渦旋光糾纏源,一直是全球科學家面臨的重大難題。這不僅需要解決渦旋量子態(tài)的片上束縛、傳輸與控制問題,還需要克服量子糾纏所需的相位匹配難題。

該聯合團隊針對現實技術瓶頸,創(chuàng)新性拓展了光量子芯片調控與片外光場整形技術,首次實現了能發(fā)射并調控量子糾纏渦旋光的量子芯片?!拔覀冄邪l(fā)的芯片不僅具備小型化(5毫米×10毫米)、高穩(wěn)定性、可編程調控、即插即用的優(yōu)勢,還達到了微秒級的渦旋糾纏態(tài)操控,同時可進一步拓展糾纏維度與糾纏渦旋光數目?!蓖鮿ν硎?。

“值得一提的是,在硅基集成光量子芯片體系中,我們已成功實現了路徑、偏振、波導模式等不同自由度的量子糾纏光源?!贝鞯冷\表示,本項工作填補了國際上芯片OAM糾纏的空白,進一步完善了集成量子糾纏光源庫體系,也為今后多自由度光量子信息處理芯片研究提供了全面的技術支撐。(記者晉浩天)

責任編輯:魏敏


?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免責聲明:
本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yè)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
?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最新資訊
友情鏈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