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巢菌科起源分化于一億兩千萬年前,因其子實體內盛有小包,似“動物界鳥類巢穴內含鳥蛋”而得其學名,因此該類真菌也被譽為“真菌界的神秘偽裝者”。其隸屬于擔子菌門,傘菌綱,傘菌目。鳥巢菌的記述始于1601年Clusius的描述,基于鳥巢菌子實體中的小包很像植物的種子,因此誤以為這種真菌是種子植物,科學家們一直為該類生物應歸屬于植物還是真菌而爭論不休。
直至1790年,Hoffmann指出:“所謂的‘蛋’,即小包,不是種子,而是孢子”,因此確信這類生物是真菌。我國鳥巢菌的研究記載始于1948年,我國著名真菌分類學家戴芳瀾、鄧叔群、臧穆、劉波、任瑋和周彤燊相繼開展了我國鳥巢菌的科學研究。
近3年來,西南林業(yè)大學趙長林教授的研究團隊聚焦于鳥巢菌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在我國發(fā)現(xiàn)了4個鳥巢菌新種,分別為亞洲黑蛋巢菌,棱晶黑蛋巢菌,彤燊黑蛋巢菌和文山黑蛋巢菌。
黑蛋巢菌屬物種的擔子果(拍攝于云南省德宏州盈江縣銅壁關自然保護區(qū))。趙長林 攝
白蛋巢菌屬物種的擔子果(拍攝于云南省昭通市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趙長林 攝
紅蛋巢菌屬物種的擔子果(拍攝于云南省德宏州盈江縣銅壁關自然保護區(qū))。趙長林 攝
鳥巢菌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和生態(tài)價值。鳥巢菌降解的腐朽殘余物能促進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內土壤的更新、植被的繁茂,因此鳥巢菌是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所必不可少的成員。黑蛋巢菌屬真菌作為腐生真菌的一個重要類群,可生于林緣,林下的腐木、殘樁、枯枝上,也可生于草叢、地表、富含營養(yǎng)的腐殖質、肥料、稻草、糞便或鋸木屑上,甚至在沙漠邊緣的荒漠草原,干旱的沙堆、地表,寸草不生、干燥板結的大路邊等都可生長,其在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循環(huán)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黑蛋巢菌屬真菌除了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功能外,部分物種還具有重要的開發(fā)潛力和經濟價值。如黑蛋巢菌屬真菌中有若干種為重要的藥用真菌,可治胃病、止胃痛,抗胰腺癌活性等;由于木質素結構的復雜性,人類對木質素的開發(fā)和利用非常有限,且在造紙等工業(yè)工程中采用化學方法處理木質素會造成嚴重的水資源污染,而黑蛋巢菌屬部分種類在造紙、紡織品漂染和生物修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前人研究表明黑蛋巢菌屬真菌部分種類還具有防治植物病害的可能性。(作者單位:西南林業(yè)大學)
責任編輯: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