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科普博覽 » 人文歷史
  • 名言 | 蘇軾: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
    名言 | 蘇軾: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
    • 名言 | 蘇軾: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責任編輯:楊娜
    • 2022-06-09
  • ?
  • 中華文化專 | 虛懷若谷 An Open Mind as Broad as a Mountain Valley
    中華文化專 | 虛懷若谷  An Open Mind as Broad as a Mountain Valley
    • 虛懷若谷An Open Mind as Broad as a Mountain Valley心胸像山谷一樣深廣。形容為人謙虛豁達,善于聽取他人各種意見。這被認為是取得大成就的人以及領(lǐng)導者應(yīng)該具備的良好品質(zhì)。具備這種品質(zhì)的人,能夠接受各種意見甚至是批評、反對的聲音,這樣可以及時改正自身缺點或修正決策失誤,吸引更多的人歸向自己,使自己獲得更多支持。此與“厚德載物”“有容乃大”相通
    • 《中華思想文化術(shù)語》編委會 2022-06-09
  • ?
  • 中華文化 | 不爭 Not Engaging in Contention
    中華文化 | 不爭  Not Engaging in Contention
    • 不爭Not Engaging in Contention不爭奪,不爭斗。個人對外物過度的欲求,會導致彼此之間的爭奪。而無序的紛爭則會造成道德的淪喪和社會秩序的混亂。因此,儒家和道家都主張“不爭”。儒家主張一方面按照禮的規(guī)則,有差等地安頓并節(jié)制人的欲望;另一方面則通過道德教化,引導人們自省其過而不責備于人,由此實現(xiàn)“不爭”。道家則主張通過君主的無為,以輔助百姓處
    • 《中華思想文化術(shù)語》編委會 2022-06-08
  • ?
  • 中華文化 | 氣節(jié) Moral Integrity
    中華文化 | 氣節(jié)  Moral Integrity
    • 氣節(jié)Moral Integrity指人的志氣和節(jié)操。志氣即志向以及為實現(xiàn)志向而顯示出的強大精神動力,如信念、勇氣等;節(jié)操即對自身德行和合于道義行為的守護與堅持。今泛指堅持正義,在任何威逼利誘面前不屈服、不動搖的精神品質(zhì)。這種精神品質(zhì)為歷代正義之士所崇尚,被認為是立身處世的根本所在。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歷經(jīng)磨難而能長盛不衰、生生不息,與此密切相關(guān)。This te
    • 《中華思想文化術(shù)語》編委會 2022-06-06
  • ?
  • 中華文化 | 崇德 Moral Elevation
    中華文化 | 崇德  Moral Elevation
    • 崇德Moral Elevation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提升品德。早期儒家的《論語》《周易》等文獻中都提到“崇德”的觀念。儒家高度重視人的道德,而人的道德需要不斷地提升和完善,這即是“崇德”的過程。人們可以通過對忠信等道德原則的堅守來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同時,只有不斷磨煉,才能真正實現(xiàn)“崇德”。This term refers to elevation of
    • 《中華思想文化術(shù)語》編委會 2022-06-05
  • ?
  • 名言 | 方孝孺:適己而忘人者,人之所棄;克己而利人者,眾之所戴
    名言 | 方孝孺:適己而忘人者,人之所棄;克己而利人者,眾之所戴
    • 名言 | 方孝孺:適己而忘人者,人之所棄;克己而利人者,眾之所戴方孝孺,明朝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遜志齋集》《方正學先生集》等。責任編輯:賈倩
    • 2022-06-03
  • ?
  • 端午安康!在賽龍舟、掛艾草這些民俗中寄托美好祝福
    端午安康!在賽龍舟、掛艾草這些民俗中寄托美好祝福
    • 端午安康!在賽龍舟、掛艾草這些民俗中寄托美好祝福央視新聞客戶端責任編輯:李彬玉
    • 2022-06-03
  • ?
  • 中華文化 | 楚辭 Chuci (Ode of Chu)
    中華文化 | 楚辭  Chuci (Ode of Chu)
    • 楚辭Chuci (Ode of Chu)楚辭是由屈原創(chuàng)作的一種詩體,后來又成為代表中國古代南方文化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運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文學體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因而得名?!俺o”之名,西漢初期已有之,后劉向輯錄成集,收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屈原、宋玉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褒、劉向等人作品共
    • 《中華思想文化術(shù)語》編委會 2022-06-03
  • ?
  • 品味粽香端午 傳承家國情懷
    品味粽香端午 傳承家國情懷
    • (視頻)歲至端午,粽香裊裊,又念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百年來,屈原愛國憂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通過一首首詩詞,穿越歲月長河傳唱至今,“端午”二字已成傳承、弘揚、激發(fā)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的載體。“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最終要體現(xiàn)在千千萬萬個
    • 2022-06-03
  • ?
  • 海報:端午節(jié)
    海報:端午節(jié)
    • 海報設(shè)計:韓云佳責任編輯:齊翼
    • 2022-06-02
  • ?
  • 中華文化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A Craftsman Must Sharpen His Tools to Do His Job
    中華文化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A Craftsman Must Sharpen His Tools to Do His Job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 Craftsman Must Sharpen His Tools to Do His Job工匠想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必須先把工具弄得鋒利好用。這是《論語·衛(wèi)靈公》中記載的孔子(前551—479)的話??鬃颖疽馐钦f,上層社會中有才能、有仁德的人是實現(xiàn)仁德理想的“利器”,為他們做事,和他們結(jié)為朋友,才能得到實現(xiàn)仁德理想的機會,有利于國家和社會。后來多用于比喻要做好一
    • 《中華思想文化術(shù)語》編委會 2022-06-02
  • ?
  • 中華文化 | 榮辱 Honor and Disgrace
    中華文化 | 榮辱  Honor and Disgrace
    • 榮辱Honor and Disgrace榮譽與恥辱。“榮辱”是對個人或群體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xiàn)所給予的評價與反饋。“榮辱”的評判以社會認可的價值標準為依據(jù)。言行符合標準,會享有榮譽;違背標準,則會遭受恥辱。此外,“榮辱”也指個人或群體對自身言行表現(xiàn)的道德感受,即感到光榮或恥辱。這種自我的道德感受源自對價值標準的認同。不過,不同學派所主張的價值標準會有所差
    • 《中華思想文化術(shù)語》編委會 2022-05-30
  • ?
  •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流沙千年望敦煌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流沙千年望敦煌
    •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流沙千年望敦煌新華社責任編輯:李旸
    • 2022-05-30
  • ?
  • 中華文化 | 有心之器 Objects of Intelligence and Sentiment
    中華文化 | 有心之器  Objects of Intelligence and Sentiment
    • 有心之器Objects of Intelligence and Sentiment本指有智慧情感的人,引申指由人類心靈智慧所創(chuàng)的文章及各種器物。無論是文章還是器物,它們都自然打上了人類精神創(chuàng)造的烙印,并帶有外在的文采或紋飾。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中指出,天地萬物無不具有文德,即外在的形式美,人類具有追求外在形式之美的天性,這是文學藝術(shù)作品以及文章形式之美得以產(chǎn)生的
    • 《中華思想文化術(shù)語》編委會 2022-05-30
  • ?
  • 中華文化 | 朋友 Friends
    中華文化 | 朋友  Friends
    • 朋友Friends志氣相投而能相互補益的人。它是非親族的人之間所建立的親密的社會關(guān)系,屬于儒家認為的“五倫”之一。“朋”本義是上古貨幣單位,如同兩串系在一起的貝(或玉),引申為“同門”,指一師之徒,即在一起相互切磋砥礪、探究學問和道義的人;“友”的古字形似方向相同的兩只手,引申為“同志”,即志趣、志向相同的人。這種關(guān)系的建立和維系,對于超越
    • 《中華思想文化術(shù)語》編委會 2022-05-27
  • ?
  • 中華文化 | 見微知著 Learning About What Is Forthcoming by Observing Tiny Clues
    中華文化 | 見微知著  Learning About What Is Forthcoming by Observing Tiny Clues
    • 見微知著Learning About What Is Forthcoming by Observing Tiny Clues發(fā)現(xiàn)細微苗頭,就能知道事物的演變趨勢或整體狀態(tài)?!拔ⅰ奔措[微、不明,指事物尚處于不易被察覺的潛在狀態(tài);“著”即顯著、明顯,指事物的本質(zhì)已經(jīng)充分顯現(xiàn)或事物的發(fā)展已處于充分展開的狀態(tài)。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由隱而顯、由小變大的過程,還可能引發(fā)其他連鎖反應(yīng)。做任何事情,都要深刻認識
    • 《中華思想文化術(shù)語》編委會 2022-05-25
  • ?
  • 國家衛(wèi)健委:農(nóng)村居民健康素養(yǎng)水平從2017年的10.64%提升到2020年的20.02%
  • ?
  • 我國全球重要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增至18項 數(shù)量居世界首位
  • ?
  • 中華文化 | 民生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中華文化 | 民生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 民生Livelihood of the People百姓的生計或生活。百姓為了謀生,往往不辭辛勞。為政者對此應(yīng)予體恤,提供必要的生存條件以及政策、制度保障,而不可侵擾、危害民生。這是治國理政、實現(xiàn)社會長治久安的基本前提。如果百姓生活困頓,衣食無著,就會有人鋌而走險,這對執(zhí)政者來說也不是好事情。“安民”的根本在于重視并解決好民生問題。The term means life or liv
    • 《中華思想文化術(shù)語》編委會 2022-05-21
  • ?
  • 中華文化 | 投桃報李 Return Kindness with Kindness/Return Goodwill in kind
    中華文化 | 投桃報李  Return Kindness with Kindness/Return Goodwill in kind
    • 投桃報李Return Kindness with Kindness/Return Goodwill in kind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你贈我木桃,我回贈你木李(“木桃”即楂子,一種落葉灌木,果實圓,味酸澀,一說即桃子)。泛指互贈禮品,禮尚往來。其意義并不在于互贈的禮品本身,而在于以禮品為載體,傳遞對對方的善意,表達與對方永結(jié)友好的誠意,其中隱含平等互惠的關(guān)系原則。它是“以德報德”
    • 《中華思想文化術(shù)語》編委會 2022-05-20
  • ?
 «上一頁   1   2   …   24   25   26   27   28   …   31   32   下一頁»   共631條/32頁 
?
按分類瀏覽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友情鏈接 >> 更多